「隔著兩層口罩去親吻的畫面,或許更帶有諷刺意味、更有痛感;在充斥著浮躁社會,或許對於藝術追求的人往往無法致富,卻可以治癒人心,唯美主義傾向和小資情調都會慢慢被削弱,重大題材、生命拷問、人生動向、社會趨勢等內容,也許是人們更加關注的部分,人們也許越來越重視健康,以及如何健康地生活、健康的交往。」這是一段兩個月前寫雜誌封面內文裡的一段話。
如今再看了一下,語言系統也不在像當初的敏感與激動。再審視的過程,會發現這些筆觸很陌生,那一套思考邏輯的思維體系,彷彿是一個很久遠的事情了。這將近一年多採訪編輯的歷練,我逐漸摸索中一名撰稿者到成為一名合格編輯的過程,就像是打王者榮耀那種手感的進步與無師自通的快感,只有你內心能領悟。
這一篇文章就像是內心波瀾的大雜燴,當你越了解這個產業,強大的失重感也越來越大,因為你不知道努力的頂端等來的是什麼?
以結果論的話,0跟59沒有任何差別,就是你終究被當了,就像是選秀節目第59名和60名的區隔,晉級與否。
細膩而敏感的內心,總是會在不經意觸動,無情的宣洩後,得到抒發。一個人的時候,我總是在反覆詢問著自己,22歲跟25歲有什麼差別?出社會工作,歷經了重重事件,心境上早已不是當初的自己,而大多數這個心理狀態,只有自己拎的清。我們都習慣給以前的自己說說話,彷彿去彌補過往的遺憾,緬懷一下曾經的記憶點。

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有些話,就是要等到你已經成為更好的自己,你才有自信去挑砍曾經的弱點。翻開著電腦里的日記頁,這已是一段寫了很久的記憶,看到身邊朋友,會放自己兒時大胖子的照片,那是因為他現在已經脫離了這樣的狀態,成為一名大帥哥,所以他有資本與底氣,回頭望望曾經的自己,因為你知道你已經不是那個人了。
每一個時期的自己,就像是一個雙面鏡。時刻盯緊著我們,告誡著自己,你是不是離理想中的自己,更近了一些?你喜歡現在的模樣嗎?你現在開心嗎?過得還好嗎?
「生活就是體現這些,最好的一面鏡子。」現在有多努力,未來可能就會比較輕鬆。反之,揮霍著青春年少,未來你也許要加倍奉換,或是成為一名平庸無奇的人,而這些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誰也不法替你承擔,替你抉擇。不管在人生中的哪個階段,都擁有最初那種最簡單、純粹的快樂。送上一首晚安曲大家,祝願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