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 #鈍感力 一詞大熱,說的是現代人不要對日常生活太過敏感,必要的鈍感力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與智慧。不得不說這個詞彙送給現在的我,再適合不過。
曾經每天焦慮地害怕品牌公關或是同行前輩識破我的年齡,現在想想這份焦慮或許是多餘又無意義的,我應該表現得坦然從容與自在,想想22歲這個黃金年齡的風口,我能夠參加的媒體活動與採訪接觸各領域的佼佼者,都是一個很不容易的鍛鍊與機會。我應該昂首挺胸,去證明95後的年輕一輩也能擔起這份「專業」。
想起大陸互聯網數據時代的崛起,論資排輩的年代早已過時,有能力有想法的千禧世代像是群起的海鷗,正準備著海闊天空,踏遍江湖。

最近翻閱了 #奶媽 一名作家的筆觸,不誇張地說內心共頻上升到一個文學的至高點,她的文章脈絡喜歡以事件作為載體,並從中拉出一條分支作爲的分析事件的中心思想,而非以批判性的角度去審判別人的人生,綜觀他每一篇文章的知識含量像是各種生活閱歷的總和,與她短暫的交流,挫敗感像是波濤的海浪般無情的把我打醒,原來文字深度上的差異,早已不是一座高山的距離。而我似乎也從逐漸理解,「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是發財,或許是努力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下班前收到來自一位離職實習生的訊息:
「Dear May,
Even though we are the same age I feel like you are wise beyond your years, not only in your exquisite Chinese writing and your understanding in Luxury, but also in your dedication to work and devotion to the team.
Thank you for teaching me tirelessly and putting up with my nonsense questions, I think there’s still so much to learn from you not just in journalism. I hope you are happy wherever life takes you and prosper in any industry you wish to conquer. 」
還沒有思考如何回覆她,但內心的滿足感彷彿洗去截稿期的疲憊,
想起兩年前在上海philips marketing 部門實習準備離職時,帶領我的Meter和部門團隊一同為我和另一位實習生舉辦離職的晚宴,只為了有儀式感將每段旅程畫上句號,我依然記得那一天晚上部門主管親手寫了一封信給我,祝福我「未來可期」。

如今,轉眼間換成我開始帶實習生,那一份meter主管的初心,我也想將其「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