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到底追求甚麼?
我一直在思索著年輕這個藉口,不知道還能用多久。在我們往前奔跑的同時,所謂「成功」標籤的定義是如何去評判。成為編輯後,開始會關注幾位國際中文版的總編輯與前輩們,之前看了一篇Wazaiii的文章,很喜歡那位編輯的筆觸,文章篇幅她採訪了現今ELLE Taiwan總編輯Bonnie,裡面有一句話提到讓我著為深刻,「當時沒有一個『長大之後要如何』的幻想。我不是很渴望權力的人,我沒有一定要成為總編輯,而是認為我有一天可能會成為總編輯,但不是終極目標。」如今22歲的我,誤打誤撞闖進了這個圈子,但說到要走到怎麼樣的高度與成就,我似乎沒有想這麼多。
很羨慕那些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一個對未來清楚規劃明確的目標去前進,而我彷彿就是處於邊走邊看,沒有一定非什麼不可的佛系狀態。

很喜歡大陸知名媒體人劉同作家,「願你比別人更不怕一個人獨處,願日後談起時你會被自己感動」,這是他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書裡寫的一句經典,但離開了文藝圈沒有人知道他是誰。如今這個時代人人都想成為自媒體,某種程度或許是實地瞭解過大陸MCN矩陣網紅機構或是大數據生產出的帶貨直播主,總會弱化了台灣網紅圈的生態,反而多了一分貶抑與打上未知的符號,除了美貌以外,還擁有什麼? 這大概是我覺得現今台灣KOL生態最大的危機。

大學時期曾經在一家LSI ARTIST MANGEMENT實習過,「有個性是未來的趨勢」,這是kaka當時和我說的,如今也印證了這句話。美的定義,不在是傳統上的認定,更多是詮釋著自己獨特風格。沈浸於自己的小世界,我一直深信千里時空靈魂裡有另一個自己,做著我不敢做的事,過著我想過的生活。
很多人說從事自媒體,一個人就是一支騎兵,可以微弱但要有光。想起了《麥田裡的守望者》裡說著,「不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英勇地死去,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而卑賤地活著。」或許是步入社會之後活得比較通透,也學會了逢場的應和與世故,最害怕職場中的「捧殺」,其實你明明沒有這麼優秀,然職場中大多數人都是盡量讓自己少一個敵人,多一名戰友,就算心中所不快臉上依然保持淡然的微笑,而心中到底認不認同這又是另一回事。
#心情不錯 #漫漫人生 #我主宰著時間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