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行銷四年,但我並不是一個優秀的行銷者,至少在行銷意識上很薄弱。

衝擊的所感,來自於今天B2B企業競賽武敬凱老師的一番批評與提點。

從作品中,吸取最真實的教訓。我拿著自以為是認為拍攝剪輯還不錯的三分鐘短視頻作品給講師過目,講師的醍醐灌頂,就像是一盆冷冰冰的涼水,給我最現實的一擊。這當然也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迫使我從中成長。林珊妤,別自欺欺人了,以你的水準說是業餘的還行,跟人家專業的比,那可完全沒有可比性。不要去當一個差不多,所有的差不多,最後都會報復你。鴨子赶上架,你想,當你掉到海裡,快要淹死的時候,你就會拼命想讓自己游起來。當你從來不用電腦軟體,但老師又必須要使用軟體授課,即使你是個電腦白痴,此時的你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搞懂,因為不想讓自己有被當的處境。我們都會用盡法則,讓自己在這充滿競爭的環境下生存下去,這大概就是挫敗會使人成長的歸因。「讀了四年的行銷,比不上一堂外界的行銷課。」這是我今天的感悟,卻也讓我對於行銷,有了不一樣的見解。

教授,您是不是可以改變一下授課的教材與模式?

大學四年來,我不知道上了多少堂關於品牌行銷、自創品牌的內容。課程名稱充滿多元,實質上課的內容幾乎雷同。大二《服飾廣告與促銷》課題內容以ZARA品牌案例作為分析,到了大四《服裝品牌策略》依然是以ZARA作為教案。作為織品服裝「行銷」學系的學生,我想請問學習四年的我們,真的懂行銷嗎?課堂上以各種多元風格的品牌案例,分析品牌經營操作的模式,做著看似精美的ppt彙報檔案,報告按著上面的文字內容逐稿唸,匯報完了,好了真的懂品牌行銷的手法了嗎?啊,不管沒我的事了,反正報告完,能交差就好。多少學生心中是這樣想得,或許我們了解的品牌種類比了解行銷策略手段多太多。看了太多的品牌分析案例,卻沒有實作的空間與技術的參質,所以久而久之對於服裝行銷的認知也就不過如此。前不久和一位轉入設計組的朋友聊著,感嘆到:「這大學四年裡,真的對織品服裝行銷的課程很失望,卻知道我跪著也要堅持讀完,至少我需要這份大學文憑。」打到這裡,心中無比期望織品學院的教務人員,能考慮一下我所講述的問題,我多希望學弟妹們不會多走一個冤枉路,不至於像我一樣,到了大學的尾聲,因為一堂校內舉辦的工作坊,才逐漸理解「行銷」所帶來的意涵。

「行銷只是把每一個人最好的畫面,呈現出來的而已。」

這是我今天聽工作坊,最深刻的一句話。以前我總是認為過度的包裝,是很虛偽的舉動,在提出了這個矛盾點,老師舉出了相關例子,我覺特別有共鳴點而逐漸釋懷,「如果你知道你明天有一個影音採訪,你肯定出門之前會稍微把自己打扮一下,穿的整齊一點,跟平常你的不太一樣。那這還是你嗎?當然是呀,『行銷只不過是把每一個人最好的畫面,呈現出來的而已。』當然前提是你不會去做一些違法,或者遠離事實的舉動。」

「你不知道谷歌演算法、臉書演算法,什麼時候會改變,但起碼你要知道每一天的最新資訊,這是行銷人必備的能力,行銷是靠數字和作品取勝的。」最大的感觸與刺激,大概是授課的講師武敬凱竟然不到25歲,大學從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畢業後,連續三年工作每年接了一百場演講、培訓,19歲開設了自己的公司品牌,賺錢賺到手軟,簡直就是神人級別,這也加深了我對於學歷並不能決定一切的想法。卻也在思考著,如今21歲的我,到底如何自處?

我必須說,業界講師和大學老師教學風格存在著不同目的。

雖然我極度推薦係上的教授老師能在今年暑假後,修正一下課程教案,能更著重在實務操作、業界行銷分享這一部分,但我也理解一堂張文強老師《大眾傳播原理》課程上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的是實務性的技術,你花錢去補習班學習就好了。讀大學,是培養一個人的思辨能力,學習自我探索的過程。」的確認認同,但是現在的同溫層裡的學生們,是「心有力,而餘額不足」哪有時間想這麼抽象博學精深的道理。我不討好你,只想戳醒你,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我曾經的班導,謝謝您。

@心情不錯

#FJUTC #有能力思辨者 #才華有限公司

 

1 則迴響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