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待在北京新華網,關於「新聞理想」是什麼?
我依舊是個問號。上台發言前一天晚上,新華網的資深記者chen給我上了一堂精神課程,辛苦寫的講稿,也被他改的幾乎沒有半點我原本寫的影子,當時很受挫。
從高中畢業到現在3年了,我沒有看過一部任何的台劇。而「我們與惡的距離」也是因為朋友大浪限時動態轉發之下,強迫自己點開了千尋看起來。我們生在在這個社會之中,面對道德價值所定義的「惡」是否死刑是唯一的解決之道,而不是被標籤化的結果?這是最近媒體與部落客的思考點,與論的導向大家似乎認為這是對的論點?
總結一下,看完了這部劇我依舊站在「支持死刑」的位置,劇中許多新聞案例是透過真實新聞事件拍攝,以2014年「捷運隨機殺人案」以及2016年的「小燈泡事件」為例,儘管鄭捷已經伏法,但真的就消除了被害人家屬心中的遺憾或是恨意了嗎?劇中裡面思考的角度其實都是站在「加害者」角度,讓社會大眾去思考這些人為何會去危害社會的原因:身心理層面。但說真的我們都不是聖人,我為什麼要去探究加害者害人的原因,你身心靈有問題,你可以去傷害自己自殺暴飲暴食自虐,沒有人會管你,但是為何要傷害那些跟你素未蒙面的陌生人,然後要我們去體諒?
當然以上純屬主觀想法,逆向思考,誰會希望自己的家人會患有思覺失調症各種疾病症狀。挺佩服公視能把社會新聞真實題材拍攝成電視劇,讓更多人了解新聞背後層面的元素。高三的時候,記得我去聽了一位老三台當家主播的講座,他在分享中提到了他剛工作跑新聞記者那幾年,因為他的不客觀與沒有調察到事件的本質,導致讓無辜的人受到輿論的譴責。到現在其實我一直很怕去跑社會新聞,或是現階段是不願意的,我算是活在一個挺幸福的家庭長大的孩子,曾經跑新聞對我來說是件快樂的事情,因為淺面來說:我可以了解與我不同領域的人他們的生活狀態,甚至現在覺得自己更適合走人物深度專訪的部分。如果跑社會新聞會遇到很草根很現實層面黑暗的狀況,帶著沈重負面的情緒,我覺得這對20歲目前的我來說是一種束縛與壓力吧!